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黄正席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1 15:53:46  浏览:807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

【案情】
2000年元月份,被告人邓辉因承建连徐高速公路E10-11标段两座桥涵工程的需要,借用“徐州市公路工程总公司连徐高速公路E10-11标段第二处”公章作担保,与徐州市鼓楼区银河钢模站签订钢模租赁合同,租用钢模站钢管、扣件、卡子、联角等租赁物,租期6个月,价值122740元。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被告人邓辉因承建的工程亏损,遂违反合同约定,将部分租赁物低价出卖抵帐,另一部分租赁物借给他人使用,因借用人下落不明,致使这部分租赁物无法追回。后被告人邓辉逃匿至新疆库尔勒。

【审判】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邓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的财物,且数额巨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要求法院予以严惩。
被告人邓辉对公诉机关所指控的出卖租赁物的事实不持异议,但辨称因其欠工人工资,被逼无奈之下才将租赁物变卖的。辩护人认为被告人邓辉无主观上诈骗的故意,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本案适用法律有误。
法院经公开开庭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邓辉在得知其承包的工程亏损后,并没有积极想方设法来继续履行合同,而是私自低价出卖租赁物,后又躲避起来,并逃匿至新疆库尔勒,在逃匿的三年时间里,既也没有积极、主动支付给银河钢模站任何款项,也没有采取任何方式承诺返还租赁物或还款计划,其主观上非法占有租赁物故意很明显,其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已构成合同诈骗罪。其诈骗金额在10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五)项之规定,判决被告人邓辉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元。
【评析】
本案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邓辉的行为不构称成合同诈骗罪,而是因民事欺诈而引发的民事合同纠纷。被告人邓辉在与银河钢模站签订租赁合同的时候并没有非法占有其财物的主观故意,只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被告人邓辉因工程亏损,无力支付租金,才将租赁物私自低价卖掉,然后逃匿起来。所以被告人邓辉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另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邓辉的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被告人邓辉虽然在签订合同时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被告人邓辉在得知自己承包的工程亏损后,亲自联系买主,低价将租赁物出卖,后逃匿起来,而且在其逃匿的三年时间里也从未向银河钢模站说明还款时间,也从没有支付过任何款项,这足以证明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故被告人邓辉的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的含义,我国刑法第224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还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刑法所列举的五种情形:1、虚构单位名义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即虚假主体;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即虚假担保;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即以履行小额合同引诱诈骗;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贷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即携款逃匿诈骗;5、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
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和把握:
一是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看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明知自己没有履行能力而虚构、隐瞒真相,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还是有部分履行合同能力,用夸大履行能力的方法,使对方产生错觉,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以达到谋取一定利益的目的。民事欺诈是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是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即看行为人是不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和承担担保责任的能力,还是有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和承担部分担保责任的能力。民事欺诈虽然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在签订合同之后,行为人总会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履行合同。即使因客观因素不能实际履行,也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合同诈骗行为人根本无履行诚意,客观上不作履行合同的任何积极努力,在合同签订后,财物一到手,要么逃匿,要么大肆挥霍,根本不去履行合同,即使有一点履行合同的行为,也是象征性的“虚晃一枪”。
三是行为人是否采取了欺诈手段,民事欺诈有民事内容的存在,即欺诈方通过商品交换,完成工作或提供劳务等经济劳动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一般无需假冒身份,而是以合同条款或内容为主,如隐瞒有瑕疵的合同标的物,或对合同标的物质量作虚假的说明和介绍等;合同诈骗行为人,为了达到利用合同骗取财物的目的,会采取欺骗手段使对方当事人上当。这种手段一般包括:1、无中生有,编造虚假事实。如根本没有对方需要的货物、货源,却谎称有货,而且价格优惠,且能及时供货;自己根本没有经营资格和条件,却设置集资合营的圈套,制造能提供技术和设备的假象。2、有意隐瞒真相,以假充真。如利用虚假的姓名、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等手段假冒厂长、经理、采购人员、促销人员,甚至打着政府官员的招牌欺骗对方,通过伪造工作证、介绍信、银行凭证和印章等使对方确信而上当。
四是行为人对标的物的处置情况。在行为人已经占有转移的财物后,如果当事人没有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只履行一部份合同义务,那么当事人对其占有他人财物的处置情况,一定程度反映了行为人当时的主观心理态度。合同诈骗罪犯罪人由于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一但拿到对方当事人财物后,或携款潜逃,或是挥霍浪费,根本不想履行合同或将财物归还对方;而民事欺诈中,行为人在取得财物后,积极、努力的创造条件来履行合同。
五是行为人在违约后有无承担责任的表现。民事欺诈行为人,在发现自己违约或经对方提出自己违约时,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可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辩解,但不会逃避承担责任。在自己违约确凿无疑之后,通常有承担责任的表现,并有一定承担责任的行为。而合同诈骗行为人,由于明知自己根本不可能履行合同或不可能全部履行合同,当然也就无履行合同或全部履行合同的诚意,在纠纷发生后,行为人想方设法使自己逃避承担责任,使对方无法挽回其遭受的损失。
笔者认为,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只有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才是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 故合议庭采纳了第二种意见。

作者 黄正席 佟玲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法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调整中央国家机关职工丧葬补助费开支标准的通知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关于调整中央国家机关职工丧葬补助费开支标准的通知

国管财[2009]65号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
  参照北京市《关于调整我市职工丧葬补助费开支标准的通知》(京财行[2009]70号),根据中央国家机关的实际,决定对中央国家机关职工丧葬补助费开支标准进行调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不分职务级别,中央国家机关职工丧葬补助费的开支标准由原来每人800元调整为每人5000元。
  二、丧葬补助费实行包干使用,发给职工家属统筹用于有关装殓(如服装、整容、遗体存放、运送、火化、骨灰盒、存放埋葬等)和遗体告别(如租赁礼堂、花圈、遗像放大)等项费用开支,今后不再执行遗体告别费用报销和直系亲属来京办理丧事路费补助等相关规定。
  三、所需费用按原渠道解决。
  四、本通知自2009年1 月1 日起执行。原《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调整工作餐等开支标准的通知》(国管财字[1995]85号)中有关丧葬费的内容停止执行。


                  二○○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

国家林业局


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
国家林业局
林策发(2001)88号



一、为了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加强对国家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认定国家公益林遵守本办法。
三、公益林是指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防护林、特种用途林。
国家公益林是指依照《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八条的规定,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公益林。
四、国家公益林具体划定范围包括:
(一)江河源头。流程500公里以上河流干流、一级支流源头20公里以内汇水区,流程1000公里以上河流二级支流源头10公里以内汇水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二)江河干流,一、二级支流两岸。流程500公里以上河流的干流、一级支流,两岸自然地形的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000米以内;流程1000公里以上河流的二级支流,两岸自然地形的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以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三)重要湖泊和库容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范围内森林、林木和林地;
(四)沿海岸线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以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五)干旱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天然林和郁闭度0.2以上的沙生灌丛植被、沙漠地区的绿洲人工生态防护林及周围2公里以内地段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基干林带;
(六)雪线以下500米及冰川外围2公里以内地段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七)山体坡度在36度以上土层瘠薄、岩石裸露、森林采伐后难以更新或森林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八)国铁、国道(含高速公路)、国防公路两旁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米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九)沿国境线20公里范围内及国防军事禁区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十)国务院批准的自然与人文遗产地和具有特殊保护意义地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十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它有重点保护一级、二级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十二)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禁伐天然林。
五、划定国家公益林必须签定现场界定书。现场界定书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乡级林业站负责该片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人员、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现场界定并签字确认。
六、县级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应该具备下列条件,方可申报国家公益林。
(一)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县级森林分类区划工作方案》;
(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图表材料;
(三)森林分类区划界定质量检查报告;
(四)经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林业主管部门、县级人民政府盖章认可的现场界定书;
(五)经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评审验收的认可意见。
七、国家公益林首先由县或县级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为单位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再由省级人民政府分批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申报;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由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申报。
八、省级人民政府和重点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应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一式10份。
申报材料由文字材料和统计表(附后)组成。文字材料包括:
(一)申请列为国家公益林的函;
(二)国家公益林划分结果的详细说明;
(三)省级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成果报告;
(四)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成果评审验收意见。
九、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收到第八条规定报送的申报材料后,应在六个月内提出审核意见。
十、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的审核,采取材料审核和现场审核的方法进行。
(一)材料审核。材料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林业分类经营领导小组办公室受理并进行初审。
(二)现场审核。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派遣工作组进行抽查审核。
随机抽查面积不低于申报国家公益林总面积的1%。
(三)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林业分类经营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报局审议。
(四)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国家公益林,报由国务院批准。
十一、国家公益林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由当地人民政府对国家公益林立碑公示并在林权证上进行林种登记。
十二、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十三、本办法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国家公益林面积统计申报表
统计单位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 单位: 公顷
------------------------------------------------
| | |林|公|公|国|国| 重点公益林 |
| | |业|益|益|家|家|-----------------------------|
| | |用|林|林|公|公| 防护林 | 特种用途林 |
| | |地|面|占|益|益|-------------|---------------|
| | |面|积|林|林|林|面|水|水|防|农|护|护|面|国|实|母|环|风|名|自|
|权| |积| |业|面|占|积|源|土|风|田|岸|路|积|防|验|树|境|景|胜|然|
| | | | |用|积|公|合|涵|保|固|牧|林|林|合|林|林|林|保|林|古|保|
| |地 类| | |地| |益|计|养|持|沙|场| | |计| | | |护| |迹|护|
| | | | |比| |林| |林|林|林|防| | | | | | |林| |和|区|
|属| | | |重| |比| | | | |护| | | | | | | | |革|林|
| | | | |%| |重| | | | |林| | | | | | | | |命| |
| | | | | | |%| | | | | | | | | | | | | |纪| |
| | | | | | | | | | | | | | | | | | | | |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林|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疏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灌木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未成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宜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苗圃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疏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灌木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未成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宜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苗圃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集|疏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灌木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体|未成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宜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苗圃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表人______ 制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______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
一般公益林 |
-----------------------------|
防护林 | 特种用途林 |
-------------|---------------|
面|水|水|防|农|护|护|面|国|实|母|环|风|名|自|
积|源|土|风|田|岸|路|积|防|验|树|境|景|胜|然|
合|涵|保|固|牧|林|林|合|林|林|林|保|林|古|保|
计|养|持|沙|场| | |计| | | |护| |迹|护|
|林|林|林|防| | | | | | |林| |和|区|
| | | |护| | | | | | | | |革|林|
| | | |林| | | | | | | | |命| |
| | | | | | | | | | | | |纪| |
| | | | | | | | | | | | |念| |
| | | | | | | | | | | | |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1年3月9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